类别:爱游戏 发布时间:2025-11-03
当周琦在采访中直言“曾凡博拿训练营合同冲击NBA,这条路比选秀更难”时,这番话绝非泛泛之谈。
这位曾身披火箭战袍、亲历过NBA底层竞争的中国内线,道出的是他对联盟生存法则最真切的认知。
在NBA的球员晋升体系里,选秀与训练营合同代表着两条截然不同的赛道,而周琦的点评,恰恰体现了两条赛道背后潜力判断与现实检验的本质差异。
选秀赛道带着潜力估值的缓冲垫。
无论是姚明的状元签、易建联的第六顺位,还是后来的王哲林、周琦本人,哪怕是次轮秀,也能凭借“未来可期”的标签拿到正式合同,获得至少一年的适应期。
球队在选秀时看的是静态天赋、比赛录像里的闪光点,以及长期发展的可能性,这种“远距离观察”会为球员保留一定的容错空间。
但曾凡博签下的E10合同(周琦视之为训练营合同),却是一场毫无缓冲的“近身试炼”。
从踏入球队训练馆的第一天起,他的每一次挡拆质量、每一次篮下对抗、甚至每一次折返跑的速度,都会被教练组和管理层尽收眼底。
没有“潜力”作为遮羞布,所有优势与短板都在训练课、队内对抗赛中被无限放大,这种“显微镜下的竞争”,正是周琦口中最难的核心。
对中国球员而言,这条赛道的难度更添一层。
过去二十余年,中国球员进入NBA的路径几乎被“选秀”垄断,高顺位带来的不仅是合同保障,更是球队自上而下的培养意愿。
但曾凡博走的路,是从联盟金字塔的最底层起步。
先争取用训练营表现留住球队目光,拿到双向合同后,还要在NBA与发展联盟之间反复切换,一边适应NBA的强度,一边证明自己比其他边缘球员更值得一个正式席位。
周琦太清楚这种滋味。
当年在火箭,他也曾在轮换边缘挣扎,深知非选秀球员需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,才能打破过客的宿命。
这种步步为营的压力,远胜于选秀时的一锤子买卖。
周琦的评价并非对曾凡博的否定,而是对其勇气的认可。
他特意提到“这个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”,点出了E10合同背后的含金量。
若不是曾凡博在G联赛、国际赛场上展现出的投射能力与防守积极性,篮网不会为他敞开训练营的大门。
这条最难的路,恰恰是曾凡博用实力争取到的可能性。
相较于选秀时的被动等待挑选,训练营合同更像是主动敲门。
哪怕门槛更高、容错率更低,但每一步的进展都握在自己手中,每一次表现都在为未来积累筹码。
在NBA越来越强调即战力的当下,曾凡博的选择或许代表着中国球员追梦的新方向。
不再依赖天赋,而是用现实表现叩开大门。

周琦的点评,既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,也是对后辈的提醒。
这条路上没有捷径,每一次训练都是面试,每一场对抗都是考核。
虽然曾凡博最终被篮网裁掉,结束了自己的NBA之旅。
但这份“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”的坚持,本身就值得所有篮球人尊重。
